选择事业时需考虑的四个需求

选择一份怎样的事业,是一个永恒的难题。

许多人会说,找自己喜欢的就行了。另外一些人会说,你要找一个有前途的工作。另外一些值得考虑的元素有,归属感,福利好,有意义有价值,为社会贡献,等等。

看起来我们有无数的标准。

但在观察与分析总结之后,我发现,我们试图从工作中满足四个需求。

但是,对于不同的人,侧重点会不同。

从普遍意义上来讲,能力越强,年龄越大,会越侧重后面几个需求。

需要一:填饱肚子

当一个人长期吃不饱饭的时候,往往他惟一关心的是能给自己多少钱,能否填饱自己的肚子。

至于工作内容,福利,甚至道德,他全都不关心。

那些都属于奢侈的烦恼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常看到穷苦人家的孩子心甘情愿地长期进行苦劳且低收入的工作,因为他主要的需求是生存。

当生存的压力胁迫着一个人的时候,他只能看到今晚与明晚自己是否能吃上饭,没有心思去想学习与读书,而这,导致他的收入一直无法提高,让他一直面对同样的生存压力。

对他们,喜欢或者不喜欢工作并没有意义,更不会考虑改变世界什么的。

需求二:享受工作

对于不同的人,享受工作有不同的意思。

但是,谁都知道不享受工作是一个怎样的感觉。

开始上班就觉得开始被拷问,下班时觉得一下被解放了。每到周末欢呼雀跃,一到周一如僵尸一般阴郁。

这是大部分中产阶级所处的状态,也是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所处的状态。

这种时候,一个人对于生存的需求已经满足了。虽然也许会觉得自己很穷,也许会买不起豪车豪宅。但是,饿不死,贷款的话能够一边月光一边买车买房。虽然觉得自己很寒酸,但是一咬牙也买得起最流行的手机,也有大把的空余时间喝酒,唱K,玩游戏,看电影,看电视剧。

这个时候,工作的枯燥和无聊就变成了一个问题,而享受工作的需求变成了侧重点。

这个时候,一个人想要让自己的工作变得如游玩一般,带给他快乐,而不是痛苦,希望能够沉浸其中,忘掉时间。

怎样才能做到呢?发现一个自己喜欢并能沉浸其中的事,让它变成自己的工作。

对有些人,这意味着一件自己想做的事,对有些人,意味着合作,对还有别的人,意味着竞争。还有比如关系,对别人的关怀,帮助与支持别人,等。

但不管是谁,只要去尝试,总能找到自己能沉浸的事。

可惜的是,许多人无法做到这一点,因为不敢辞职。

有的人会说,爱好变成工作时就不能享受了。但这么说的人往往没有把爱好变成过自己的工作,并没有发言权。

编程是我的爱好,曾经也是我的职业。塔罗是我的爱好,也是我的职业。

不管是爱好还是职业,做起来是没有区别的。

需求三:支撑自己想要的生活

有这么一个CEO,赚的钱很多,但有一天突然辞职了,因为他发现自己的时间完全花在了工作上,并没有好好地陪着自己的女儿。于是他决定从此好好陪女儿。

当一个人专注于填饱肚子的需求时,工作是一个谋生存的手段。

当一个人觉得工作无法享受时,工作是一个不得不做的义务。

当一个人专注于享受工作的需求时, 工作是一个爱好,是一个自己爱做的事。

当一个人开始考虑,这份工作能否支撑自己想要的生活时,他的视角又提升了一个高度。

他开始问,我想要怎样的生活?我想环游世界吗?和家人呆一起对我重要吗?我需要多大程度的自由?身体健康呢?

如果一个人看重自己的健康,那么他就会远离程序员和许多高薪酬但高压力的工作。

如果看重家庭,也会远离占用时间太多的工作。

如果想要一直环游世界,就需要拥有相当程度自由的工作。

想要自由安排时间的话,往往会考虑各种形式的自由职业。

曾见过这样的例子:高薪白领突然辞职,跑去卖猪肉,只为有一份安稳的睡眠。

这就是需求侧重点的转变,原本,他享受着一份高薪工作带来的挑战,或者团队合作,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些东西不再满足他,终于,他将眼光放在了自己的生活上,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?是不是还缺了些什么?

需求四: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理由和给予的机会

我曾说过,意义并不值得追求

但似乎,在人类的基因中,存在着追求意义的因子。

最近常觉得职业生活中缺了些什么,接着读了一本名叫《Start With Why》的书,才恍然大悟,缺的是意义。

看起来,对于有些人来讲,会有一个瞬间,他不再能被自我驱动着行动,他需要一个更大的理由来让自己用尽全力。

那个理由可以是世界和平,可以是全人类的自由,也可以是专门为胖女人打造可以安心练瑜伽的禅意空间。

我从来没想过我会需要这样一个理由。

毕竟我一直在乎的是,我享受不享受我的工作,我的生活是否是我想要的样子,我能不能过上不穷的日子。

我从来就只在乎自己。

但最近已经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了满足,虽然仍有些问题,虽然还没有变成肌肉男,但我很满足也很快乐。

也许,当一个人服务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,他会想要服务他人。

我也认为,这才是自然的过程。

我并不相信一个人会从奉献和自我牺牲中获得满足。我并不相信,抛开个人需求去为他人谋求福利会是诚挚的。

假设有一个饥饿至极的人说他致力于解决粮食危机,我并不会相信他。这根本就是蠢话。

但如果他曾经吃不饱饭,但经过了长期的奋斗,终于变成富翁,不用再考虑今晚吃啥的问题,这个时候他说,虽然我已经不用挨饿了,但这世界上仍然有很多挨饿的,老子要建立一个非盈利组织解决粮食问题!

是不是听起来靠谱多了?

因此,如果你也感到自己的需求完全得到了满足,觉得失去了值得追求的东西,你可以把视角颠倒过来,不再问自己需要什么,而是问自己可以给予什么。